跳到主要内容

11

大品第三 入出息论

述修入出息时起各种之智说明其实践。

第一诵品

有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,二百之定智生,[即]八阻害智、八利益智、十八随烦恼智、十三清净智、三十二作念智、二十四定力智、七十二正观力智、八厌恶智、八厌恶随顺智、八厌恶止灭智、二十一解脱乐智。

如何是八阻害智及八利益智?

欲欲是三摩地之阻害,出离是三摩地之利益。瞋是三摩地之阻害,无瞋是三摩地之利益。惛眠是三摩地之阻害,光明想是三摩地之利益。悼举是三摩地之阻害,无散乱是三摩地之利益。疑是三摩地之阻害,法决定是三摩地之利益。无明是三摩地之阻害,智是三摩地之利益。不欣喜是三摩地之阻害,胜喜是三摩地之利益。一切不善法是三摩地之阻害,一切之善法是三摩地之利益。

如是依十六行相掉举心而柔软心1与俱之心定住于一性,由诸盖为清净。

此一性者如何?

出离是一性,无瞋是一性,光明想是一性,无散乱是一性,法决定是一性,智是一性,胜喜是一性,一切善法是一性。

此诸盖者如何?

欲欲是盖,瞋是盖,惛眠是盖,掉举是盖,疑是盖,无明是盖,不欣喜是盖,一切不善法是盖。

盖依何义而为盖?依障碍出之义而为盖。

此出者如何?

出离是圣者之出,而依此出离圣者而出离,欲欲是出之盖,依此欲欲被覆者,不了知出离是圣者之出,故欲欲是出之盖。无瞋是圣者之出,而依此无瞋圣者而出离,瞋是出之盖,依此瞋被覆者,不了知无瞋是圣者之出,故瞋是出之盖。光明想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惛眠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是出之盖。无散乱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掉举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是出之盖。法决定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疑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是出之盖。智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无明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是出之盖。胜喜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不欣喜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是出之盖。一切善法是圣者……乃至……圣者出离,一切不善法是出之盖……乃至……出之盖。而复,清净心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,如是有诸盖与一刹那俱会2。

如何十八随烦恼生?

念随行于入息之初、中、后时,心于内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。念随行于出息之初、中、后时,心于外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。入息之希求、欲求、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。出息之希求、欣求、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,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,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。

    随行入息与出息    内外散乱之疑惑

    依入息被威服者    获得出息时惛迷

    依出息被威服者    获得入息时惛迷

    六随烦恼有如是    入出息念三摩地

    依此等之散乱者    其心不能得解脱

    不能了知解脱意    [阻害三摩]是依他

对因相倾心者之于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于入息倾心者之于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于因相倾心者之于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对出息倾心者之于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于入息倾心者之于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于出息倾心者之于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。

    向因相倾心者于入息意散乱3,

    向入息倾心者于因相心动摇,

    向因相倾心者于出息意散乱,

    向出息倾心者于因相心动摇,

    向入息倾心者于出息意散乱,

    向出息倾心者于入息心动摇,

    六随烦恼有如是入出息念三摩地,

    依此等之散乱者其心不能得解脱,

    不能了知解脱意依他[阻害三摩地]。

随行过去蒙心之散乱是三摩地之阻害。希求未来心被镇伏是三摩地之阻害。蒙退缩心之懈怠是三摩地之阻害。蒙太高心之掉举是三摩地之阻害。蒙上向心之贪是三摩地之阻害。蒙下向心之瞋是三摩地之阻害。

    心随行过去,希求未来者,是退缩心,

    太高、上向4、向下之心,是不得定,

    有如是六随烦恼于入出息念三摩地,

    此等思惟被染污者是不了知增上心。

念随行入息之初、中、后时,于内依散乱心,而身、心俱激愤、动摇、震动。念随行出息之初、中、后时,于外依散乱心,而身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入息之希求、欣求、爱行,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出息之希求、欣求、爱行,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依惛迷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依惛迷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因相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入息者之因相依心动摇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因相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出息者之因相,依心动摇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入息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、心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倾心于出息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、心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蒙过去随行心之散乱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希求未来心之被镇伏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蒙退缩心之懈怠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蒙太高心之掉举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蒙上向心之贪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依蒙下向心之瞋身、心俱……乃至……震动。

    入出息不圆满不修习者,

    身亦动摇心亦动摇,

    身亦震动心亦震动,

    入出息圆满善修习者,

    身亦不动心亦不动,

    身亦不震心亦不震。

次复、清净心修习十六事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,彼之诸盖与一刹那有俱会,依此生如是十八随烦恼。

如何为十三清净智。

于随行过去,心蒙散乱,远离此于一处令得定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希求未来,心被镇伏,远离于其处令胜解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退缩心是蒙懈怠,以此策断懈怠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太高之心是蒙掉举,折伏此而断掉举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上向之心是蒙贪,正知此而断贪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下向之心是蒙瞋,正知此而断瞋,如是而心不散乱。如是依六处,心为悉清、悉净、一性者。

一〇

此之一性者如何?

是布施最舍近住一性,寂止因相近住一性,坏相近住一性,灭尽近住一性。于弃舍胜解者有布施最舍近住一性,于增上心所系者有寂止因相近住一性,于正观者有坏相近住一性,于圣人有灭尽近住一性。如是依四处为一性者,心依道之清净为明净,舍增长,见依智令庆喜。

一一

于初静虑如何是初、如何是中、如何是后?

于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,舍之增长是中、庆喜是后。

一二

于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,于[此]初有几何之相?

于初有三相,由于其处所存之阻害,心清净者,依已清净,心入中之寂止相,依已所入于其处心跃进。[即]由阻害为清净心,依已清净心入寂止相,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。于初清静道之清静是初,[此]初有如是三相。故曰,初静虑是初善而亦相具足。

一三

于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,于[此]中有几何之相?

于中有三相,观察清净心,观察入于寂止[心],观察一性近住之[心]。[即]观察清净心[相]、观察入于寂止[心]之[相]、观察一性近住[心]之[相]。于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,于[此]中有如是三相。故曰初静虑是中善而亦为相具足。

一四

于初静虑庆喜是后,于[此]后有几何之相?

于后有四相,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之不超越义而有庆喜,依诸根之一味义而有庆喜,依彼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,依习之义而有庆喜。于初静虑庆喜是后,于[此]后有如是四相。故曰,初静虑是后善而亦为相具足。

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,寻具足而是伺具足、喜具足、乐具足、心摄持具足、信具足、精进具足、念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。

一五

于第二静虑如何是初、如何是中、如何是后?

于第二静虑道之清净是初,舍之增长是中,庆喜是后……乃至……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,是5喜具足、乐具足、心摄持具足……乃至……慧具足。

于第三静虑如何是初,如何是中,如何是后?……乃至……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,是乐具足6、心摄持具足……乃至……慧具足。

于第四静虑如何是初,如何是中,如何是后?……乃至……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,是舍具足、心摄持具足……乃至……慧具足。

一六

于虚空无边处定[……乃至……]于识无边处定[……乃至……]于无所有处定[……乃至……]于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是初,如何是中,如何是后?……乃至……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,是舍具足、心摄持具足……乃至……慧具足。

一七

于无常观如何是初,如何是中,如何是后?……乃至……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,是寻具足……乃至……慧具足。

于苦观……乃至……于无我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厌恶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离贪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灭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定弃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尽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衰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变坏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无因相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无愿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空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增上慧法正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如实智见[……乃至……]于过患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简择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退转观[……乃至……]于预流道[……乃至……]于一来道[……乃至……]于不还道[……乃至……]于阿罗汉道是如何是初、如何是中、如何是后?

于阿罗汉道之清净是初,舍之增长是中,庆喜是后。

一八

于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,于[此]初有几何之相?

于初有三相,由其处存阻害而心清净,依已清净,心入中之寂止相,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。[即]由阻害清净心,心已依清净入中之寂止相,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。于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,于[此]初有如是三相。故曰阿罗汉道是初善亦是相具足。

一九

于阿罗汉道舍之增长是中,于[此]中有几何之相?

于中有三相,观察清净心,观察入寂止[心],观察一性近住之[心]。[即]观察清净心[相]、观察入寂止[心][相],观察一性近住之[心][相]。于阿罗满道舍之增长是中,于[此]中有如是之三相。故曰阿罗汉道是中善,亦是相具足。

二〇

于阿罗汉道庆喜是后,于[此]后有几何之相。

于后有四相,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有庆喜,依诸根一味之义而有庆喜,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,依习之义而有庆喜。于阿罗汉道庆喜是后,于[此]后有如是四相。故曰阿罗汉道是后善亦是相具足。

如是三转之心是三善、十相具足、寻具足、伺具足、善具足、乐具足、心摄持具足、信具足、精进具足、念具足、定具足、慧具足。

二一

因相、入息、出息乃非于一心之所缘,

不知[此之]三法者不得修习,

因相、入息、出息乃非于一心之所缘,

知[此之]三法者得修习。

二二

“此之三法非一心之所缘,非不知此三法,而心不散乱,了知精勤,成立加行,证得殊胜”者如何?

譬如有树,被横于平地,有人以锯欲斫之,依树为锯齿所触故于人念近住,不作意锯齿之来去,[而且]非不知锯齿之来去,了知精勤,成立加行,证得殊胜。由7合生之因相,如树被横于平地,入出息如锯齿,比丘或于鼻头或于颜面令近住念而坐不作意入出息之来去,而亦非不知入出息之来去,了知精勤,成立加行,证得殊胜,依如树被锯齿之触故,人念近住,而不为作意锯齿之来去,[而亦]非不知锯齿之来去,了知精勤,成立加行,证得殊胜。

二三

如何是精勤?

于有发勤者,身、心俱堪任,此之是精勤。

如何是加行?

于有发勤者,断随烦恼,令寻思寂灭,此是加行。

如何是殊胜?

于有发勤者,断结离随眠,此是殊胜。

如是此之三法,非一心之所缘,非不知此之三法,而心不散乱,了知精勤,了知加行,证得殊胜。

二四

出息念如佛说,

精进圆满善修习,

次第摄持遍熟者,

离云如月照此世。

入息者是入息,非是出息,出息者是出息,非是入息。

依入息力近住是念,依出息力近住是念,行入息者是[念]近住,行出息者是[念]近住。

圆满者,依摄受之义而圆满,依伴属之义而圆满,依圆满之义而圆满。

善修习者,修习有四,依于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修习。依诸根一味之义是修习,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修习,依习之义是修习。此人以此四修习之义,乘作、实作、随成遍熟,令善造作。

二五

乘作,于欲求处则得自在、得力、得无畏,于人此之诸法是倾心所系、欲求所系、作意所系、四句所系,故云是乘作。

实作者,心善摄持于实事,令念善安立,念善安立于实事,心善摄持,故云是实作。

随成者,心所引发,念随转,念之所随转,心引发,故云随成。

遍熟者,依摄受之义是遍熟,依伴属之义是遍熟,依圆满之义是遍熟,以念摄受者,征服恶、不善法,故云遍熟。

善造作者,善造作有四,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善造作,依诸根一味之义是善造作,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善造作,依其敌家善永断诸烦恼是善造作。

苏三么者8,有三么,有苏三么。如何是三么?于其处生无呵责、善觉分9,此是三么。如何是苏三么?各各法之所缘10、灭、涅槃此是苏三么。如是而知、见11、解、现证、触接、了知已,发勤而不怠,念近住而不忘,身轻安而无忿,心得定而一境,故云善造作。

二六

次第遍熟者,依长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,依长出息之力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,依短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,依短出息之力,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……乃至……有定弃观者依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,有定弃观者依出息之力于前前遍熟,于后后随遍熟。[此等]十六事之入出息念,悉相互遍熟,且随遍熟,故云次第遍熟。

二七

如者,如义有十,自调伏之义是如义,自寂止之义是如义,自导般涅槃之义是如义,通智之义是如义,遍智之义是如义,断之义是如义,修习之义是如义,现证之义是如义,[圣]谛现观之义是如义,令住于灭之义是如义。

二八

佛者,是世尊,自然于未曾12闻之法,自现等觉圣谛,于彼得一切智性,于诸力自在。

佛者,依何义而为佛?乃圣谛之觉者故是佛,为生类之令悟者故是佛,依一切智性故是佛,依一切已见性故是佛,依他不能导性故是佛,依已脱性13故是佛,依漏尽之类故是佛,依无依14之类故是佛,一向离贪故是佛,一向离瞋故是佛,一向离痴故是佛,一向无烦恼故是佛,行一行道15故是佛,使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唯一者故是佛,觉不损而获得觉故是佛。

云佛之此名,非母之所造,非父之所造,非兄弟之所造,非姊妹之所造,非厚友之所造,非亲戚之所造,非沙门、婆罗门之所造,非诸天之所造,于此解脱之边,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,获得一切智智而俱生真实之语言,即云是佛。

二九

“说法”,是自调伏之义,如义乃“如佛之所说”,自寂灭之义,如义乃“佛之所说”,自导涅槃之义,如义乃“如佛之所说”……乃至……令住于灭之义,如义乃“如佛之所说”。

“遍熟者16”,云或居家,或出家。

“世”者,是蕴世、界世、处世、败有世、败生世、成有世、成生世、有一世,一切有情乃依食而住……乃至……有十八世,是十八界。

三〇

“照”者,自调伏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,自寂止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,自导般涅槃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……乃至……令住于灭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。

三一

“如月之离云”者,烦恼犹如云,圣智犹如月,比丘犹如月天子17,月以离云、离雾18、离烟、尘,脱罗睺之执障19光辉遍照,比丘亦脱一切烦恼光辉遍照,故云“离云如月”。

以上是十三清净智。

注1 柔软心与俱(Samuducitta)但原文有异同,意义完全不明,此处已见为Samrduciitta之意。

2 一剎那之俱会(Khanika-samodhana) Samodhana通常若为中性名词,则dhana应成为夺格之形,想象下文有脱落(第八节末参照)。

3 于本偈中或云勿意」或云「心」单只为韵律,非有深意。

4 在底本有abhinnata,apannata亦应准在长行成为abhinata,apanata(当底本nata)。

5 在暹罗本在此之前置涧伺具足」亦可无。

6 在暹罗本在此之前置「喜具足j 亦可无。

7 由合生因相(upanibandhana nimittam)此句之用例不明。

8 苏三么(Susama)是善造作(Su-samaraddha)分解为Susama 与araddha 欲试为说明者,原本在语源上为不合。

9 觉分(bodhipakkhiya)在底本有byadhi。但义理不通。依暹罗本改正。

10 所缘(arammana)与发勤(arambha)于巴利语之用例通常被严密区别。但于此之文中此语无非于发勤之义?

11 见(dittha)在底本亦有ittha,依暹罗本改正。

12 曾(pubbe)在底本虽有buddhe,随暹罗本改正。

13 已脱性在暹罗本Vsatita此语之用例,语义不明,在此处看作Visrstita 或visrstata之转。此之梵语在巴利语通常成为vissattha 在俗语亦有成为visadha 之形而有被用为「离脱」「无恼」等之义。Pischel,Grammatik der Prakrit-Spraehen.6F 参照。

14 无依(nirupadhi)依(upadhi)随烦恼(upakilesa)云为相同,汉译通常译为「依」。

15 一行道(ekayanamagga)一行云为在一途使达成目的。译语依Mvyut.245,15。

16 在底本So hi在暹罗本亦有hoti 依异本改正为So ti盖偈文中译成为So之语。

17 月天子(candima devaputto)在底本有(devamutto)依暹罗本改正。

18 离雾(mahika-mutta)在底本亦有mahiya-mutto依暹罗本改正。次之语亦应作dhumaraja,mutto。

19 忽罗眼之执障(rahugahana)云为月蚀或日蚀。